防治害虫论文(精选论文8篇)
发表时间:2024-04-17 07:59:50 来源:kaiyun最新版本更新
最近几年,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十分的严重,已经严重威胁到我国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病虫害对我国森林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加强对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对策的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了。下面是防治害虫论文8篇,供大家借鉴参考。
摘要:葡萄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水果, 除鲜食外还可用于酿酒、制干、制汁等。在葡萄挂果到收获期间采用化学药剂来防治园内害虫非常有可能造成农药残留, 危害人体健康。利用天敌防治葡萄园内害虫是确保葡萄及其制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方法。总结了国内外葡萄园常见害虫的主要捕食性和寄生性天敌, 以及利用天敌防治葡萄园重要虫害的策略, 并探讨了该领域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节肢动物是葡萄园ECO的重要组成部分, 利用捕食性和寄生性节肢动物将害虫种群密度控制在一个较低的水平是葡萄园生物防治的重要手段之一[1]。捕食性节肢动物通常是一些能自由活动且可以取食大量猎物的节肢动物, 如瓢虫、草蛉、捕食螨和蜘蛛等。寄生性节肢动物在发育成熟之前可在单一寄主身上或体内完成发育, 它们在寄主体内的取食通常会导致寄主的死亡。
(1) 草蛉。草蛉除取食花粉、花蜜和蜜露外, 主要以螨、蚜虫和其他小型节肢动物为食, 可用于农业和园艺作物害虫的防治。在葡萄园释放草蛉一般是将卵分散放置于防治区域[2]。中华草蛉 (Chrysoperla sinica) 是一种典型的捕食性天敌昆虫, 人工繁殖的中华草蛉卵在被害虫为害的植株上孵化率很高, 在葡萄园中大量释放草蛉可以使害虫数量减少。草蛉成虫能够取食粉蚧, 并且粉蚧蜜露对草蛉成虫着迷[3]。然而, 草蛉在有限的空间内有自相残杀的习性, 因此在田间应用时需要仔细考虑其释放密度[2]。除此之外, 在田间释放草蛉时还应该要考虑葡萄园的环境条件、草蛉的适应性及目标猎物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2]。
(2) 瓢虫。捕食性瓢虫是葡萄园中粉蚧、蚜虫、植食性害螨等重要害虫的天敌, 并已在国外葡萄园进行释放应用, 如孟氏隐唇瓢虫 (Cryptolaemus montrouzieri) 已经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葡萄园中作为生物防治的主要天敌[4], 弯叶毛瓢虫 (Nephus bineavatus) 已经被用来防治葡萄园中的葡萄粉蚧 (Pseudococcus maritimus) [5]。小黑瓢虫 (Stethorus punctum) 可用来防治红蜘蛛[6]。但也有一些捕食性瓢虫可能会给葡萄产业造成一定的损失, 如异色瓢虫 (Harmonia axyridis) 在秋天葡萄收获时可取食浆果造成危害, 对葡萄酒的质量和口感也会造成较大的影响[4]。
(3) 蜘蛛。蜘蛛一般占葡萄园捕食性天敌的95%左右, 且具有广食性的特点, 对猎物很少显示出特异性, 因此在控制葡萄园害虫种群水平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7]。然而, 这种广食性捕食者有可能对猎物数量的变化表现出密度依赖的反应, 或者在葡萄园表现出一个恒定的猎物捕杀水平, 即逆密度依赖反应[8]。
(4) 捕食螨。植绥螨是葡萄园内重要的生防媒介, 可以捕食多种叶螨, 不同发育阶段的植绥螨都能有效地将害螨的数量控制在经济阈值以下[8]。大赤螨也是一类广食性的捕食螨, 可以取食任何能够捕捉到的猎物, 对葡萄园内害螨的防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9]。大赤螨还可以取食其他果园内的苹果全爪螨和鳞翅目昆虫的卵。圆果大赤螨 (Anystis baccarum) 已被发现能够控制葡萄园内植食性螨类的种群数量[10]。
(2) 姬蜂科。所有的姬蜂科昆虫都是葡萄园内鳞翅目害虫重要的寄生性天敌。例如, 在欧洲葡萄园内, 离缝姬蜂 (Campoplex capitator) 是从葡萄花翅小卷蛾幼虫体内收集到的最普遍的寄生性昆虫种类, 且春季的寄生率高于夏季。害虫的幼虫和蛹的阶段是姬蜂寄生的首选阶段, 能够最终靠在葡萄园内生草来为姬蜂成虫提供更多的食物资源, 从而扩大姬蜂的田间种群密度, 以达到更好的生物防治效果[12]。
(3) 茧蜂科。大部分茧蜂科昆虫是其他昆虫的主要寄生性天敌, 尤其是鞘翅目、双翅目和鳞翅目害虫的幼虫以及蚜虫等。寄主体内的寄生蜂通常表现出复杂的生理适应以提高幼虫在寄主体内的存活率, 它们能通过与内共生病毒的共同作用来瓦解寄主昆虫的免疫防御系统。这些病毒通过抑制免疫系统使寄生蜂在宿主体内存活, 并且不被寄主发现[13,14]。由于这种高度改良的寄主免疫抑制系统, 形成了寄生性天敌与寄主之间的特殊关系。茧蜂科昆虫主要依赖于替代的食物来源, 花蜜资源常被视为是寄生蜂和其他益虫重要的生境资源[15,16,17,18]。黑胸茧蜂 (Bracon nigrifum) 是葡萄卷叶螟最常见的寄生性天敌, 它能够进入卷叶处寄生葡萄卷叶螟的幼虫, 寄生率通常可超过50%[11]。
(4) 小蜂科。小蜂总科昆虫最重要的包含寄生半翅目昆虫的蚜小蜂科、寄生鳞翅目害虫卵的赤眼蜂科、寄生半翅目害虫卵的柄翅卵蜂科, 以及可以寄生鳞翅目、鞘翅目和双翅目害虫的广肩小蜂科等。赤眼蜂可以寄生葡萄小卷叶蛾 (Paralobesia viteana) 的卵[6]。缨小蜂Anagrus epos可寄生90%以上的葡萄叶蝉[19,20,21], 被寄生的叶蝉卵变为红色极容易被鉴别。春臀钩土蜂 (Tiphia Vernalis) 和弧丽钩土蜂 (Tiphia popilliavora) 可以寄生日本弧丽金龟 (Popillia japonica) 的幼虫[6]。在葡萄园中主要还包括可以寄生粉蚧的多种跳小蜂科昆虫, 如长索跳小蜂属对粉蚧的寄生率可达70%, 且完成生活史仅需要15 d左右[22]。
生物防治策略大致分为传统型、增强型和保护型3类。传统型生物防治是将特定的天敌种类引入一个非起源地或从未出现过的地点。但引进天敌控制害虫很复杂, 比如天敌能否在释放地成功定殖、引进的天敌是否会带来长久的益处还有是不是会对当地的非靶标生物产生不利影响等[4]。增强型生物防治主要是指自然天敌的补充释放, 如永续释放和超量释放。天敌超量释放的效果可能会随着使用低毒杀虫剂和天敌饲养技术的发展而变得更好[4]。保护型生物防治主要是通过吸引、维持和促进自然天敌种群的方式来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23]。例如, 通过生境管理可增加环境中能够维持天敌生存的食物资源, 根据不同植被作物开花期来人为地调整地面覆盖植物的种植结构, 这种措施除具有为天敌提供食物资源、改善避难所和越冬地点等优势外, 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种植户减少农药的使用和维持土壤质量、防止土壤侵蚀等[24]。
保护型生物防治是葡萄园害虫管理的主要策略。葡萄园周围的一些灌木篱墙或者未被农业开发利用的草地植被对葡萄园中天敌的丰富度有重要影响。相对于草地和牧场来说, 许多寄生蜂和瓢虫类天敌更青睐于木质类植被, 如灌木丛。寄生性和捕食性天敌在葡萄园中非随机的空间分布模式与葡萄园邻近的一些木质类植被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越靠近木质类植被的葡萄种植区域, 其区域内天敌的丰富度也越高。例如, 在距离葡萄园50 m的区域种植木质类植被能够显着增加苹果浅褐卷叶蛾 (Epiphyas postvittana) 捕食性和寄生性天敌的丰富度[25]。以野生豌豆和荞麦属为地面覆盖植被的葡萄种植区域内, 缨小蜂Gonatocerus ashmeadi寄生叶蝉的概率显着提高, 因为这2类植物的花蜜可以显着地提高缨小蜂的寿命和繁殖量。不同植株生长周期和产蜜时期不完全一样, 因此, 多种植物混合种植能够更好地为天敌持续地提供食物资源。然而, 不科学的生境管理也会影响葡萄的质量, 如充足灌溉的荞麦植被区域会增加叶蝉的丰富度, 但是会降低葡萄的质量[26]。不合理的植被也可以为害虫如叶蝉和飞虱提供寄主[27]。因此, 生境管理需要更加细致地评估其积极的影响和潜在有害的影响, 避免或最小化其负面影响。
尽管目前在利用天敌防治葡萄园害虫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 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任旧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引入的天敌能否在被引入地成功定殖, 引进的天敌是否会带来长久的益处还有是不是会对当地的非靶标生物产生不利影响等。在葡萄园引入一个天敌物种并成功定殖, 除需要仔细考虑被引入地的天气特征情况之外, 还可能会遇到生境需求、与当地原有物种的竞争等诸多问题, 如果处理不当, 很可能使引入的天敌物种在当地的环境中无法适应而导致生物防治的失败。目前虽然有一些利用天敌防治害虫取得短期成功的案例, 但其可持续性却非常有限。而通过大量饲养天敌进行释放, 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投入, 当一次引入后, 害虫的数量在一段时间内可能会得到相应的控制, 但当下次虫害暴发时, 可能又要重新引入, 因此如果引入的天敌无法给种植者带来长久的益处, 必然会造成一定的损失。因此, 如何有效地利用和培育适用于当地葡萄园的天敌, 使其形成稳定的种群和群落, 应该是利用天敌防治葡萄园害虫未来的发展趋势之一。与此同时, 还应加强葡萄园内及周边的生境管理方面的研究, 一个合理的生境对瓢虫、寄生蜂、捕食螨、蜘蛛等主要天敌的存活和增长至关重要。此外, 还应合理规划利用本地天敌, 同时兼顾生防效率和经济的效果与利益, 研发便于操作的生物防治技术, 最终达到对葡萄园害虫具有长期稳定控制作用的目的。
[2]邵振芳,尹文兵,陈建华,等.草蛉在虫害生物防治中的应用研究进展.现代农业科学技术,2016 (3) :171-174.
摘要:总结了中国茶树害虫的种类和危害情况,针对危害茶树较重的茶尺蠖、茶小绿叶蝉、茶橙瘿满、黑刺粉虱等害虫,论述了其研究概况,并对茶树害虫防治技术探讨研究进展以及发展前途进行了展望,旨在为茶树生产中主要害虫的防治提供参考。
中国是茶叶的原产地,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茶叶生产国之一。茶叶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具有非常非常重要地位。在茶树生产的全部过程中,病虫害的发生极度影响了茶叶的产量及质量。近年来,随着气候、栽培方式及耕作模式的变化,导致茶树上病虫害种类逐渐增加,且危害程度逐渐加重,危害范围呈扩大趋势[1]。茶叶虫害的发生已然成为影响茶产业健康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笔者将对目前茶树上虫害最新研究情况做综述,旨在为更好地防治茶树害虫提供参考依据。
茶树上危害严重的钻蛀类害虫主要是茶子象甲(Curculio chinensis Chevrolat),主要以成虫啃食茶果和嫩梢表皮,幼虫钻蛀入茶果内危害。
茶尺蠖,又名拱背虫、造桥虫等,鳞翅目尺蠖蛾科害虫,是茶树上一类发生普遍且危害严重的食叶类害虫,主要危害茶、油茶、大豆、山茶、芝麻、豇豆、山核桃、石榴等植株[2]。幼虫喜栖息在叶片边缘,以幼虫取食嫩叶边缘危害,危害严重时可将叶片全部吃光,徒留秃枝,不仅影响植株的长势,还极度影响茶叶的产量及品质。该虫主要发生在长江流域以南的茶叶主产区,以江、浙、皖、湘等省发生更为严重[3]。幼虫期共4龄,温度越高,幼虫期发育历期越短,在18 ℃下,整个幼虫发育历期为26.9 d,而在27 ℃,幼虫发育历期为12.1 d[4]。袁争等[5]通过对茶尺蠖人工饲料营养成分及饲养结果分析表明,以茶叶粉+大豆匀浆或茶叶粉+麦胚粉为主要营养成分配制的茶尺蠖人工饲料,营养较为均衡,有利于茶尺蠖整个生育期的营养所需,但在继代饲养方面,李云寿等[6]采用茶叶粉+酵母片粉+蔗糖作为茶尺蠖三大主要营养供给配方效果最好,在继代饲养5代之后,幼虫的存活率依然很高,这为茶尺蠖大规模标准饲料工厂化生产提供了一定的技术基础。高旭晖等[7]研究之后发现,茶尺蠖成虫多于在黄昏至天亮之前羽化,成虫羽化24 h后性成熟,雌雄成虫求偶交配发生在 20:00翌日01:00,交配高峰期在 22:0023:00,翌日黄昏开始产卵,卵多产于树枝、叶片或土壤缝隙中,雌虫在产卵2~3 d后死亡。徐秀秀等[8]研究茶尺蠖的飞行能力及扩散行为发现,2日龄的雌、雄成虫在持续飞行时间和最大飞行速度方面能力均为最强,雌、雄成虫的平均飞行距离在8 km以上,一次最远可飞行的距离约2 km,4日龄的飞行能力最弱。
选育和推广抗虫品种是治理茶尺蠖的经济有效的措施之一。吕文明等[9]、郑高云[10]、金珊等[11]利用EPG技术筛选到了如碧云、平利茶、农抗早等对茶尺蠖有较强抗性的材料。目前,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与数据分析技术的不停地改进革新与完善,很好地揭示了茶树抗虫的分子机制,同时也为抗虫育种带来了新的指导方向。李喜旺等[12]研究表明,利用茶尺蠖性信息素诱捕器可在茶园中作为大量诱捕和虫情监测的手段来应用,当诱捕器挂放密度约为16个/hm2 时对茶尺蠖幼虫的校正防治效果可达 88.44%。赵丽等[13]开展了 100 亿孢子/mL 短稳杆菌悬浮剂、茶核苏云菌、0.6%苦参碱水剂、1%苦皮藤素乳油4种生物农药防治茶尺蠖的田间试验,根据结果得出,与对照化学药剂联苯菊酯相比,茶核苏云菌、0.6%苦参碱水剂、1%苦皮藤素乳油这3种生物农药的防效高于对照药剂,在茶尺蠖田间防治中可优先选用这3种生物农药替代化学药剂。
茶小绿叶蝉,又名叶跳虫、浮尘子,属半翅目叶蝉科害虫,在全国产茶区普遍发生。茶小绿叶蝉在中国中南部茶园,从3月中旬开始在茶园活动,为害一直持续到12月上旬,为害高峰期主要在7月和10月,适宜生长温度在20~25 ℃,对极端高、低温均有较强的耐受性[14]。研究表明,茶小绿叶蝉用盆栽茶苗在室内可进行大规模饲养[15,16,17,18]。茶小绿叶蝉对浅绿色和黄绿色有偏嗜性,有畏强光习性,在10:00和15:0016:00 在茶树上部取食,中午在茶树背阴处活动,产卵在芽下第 1~3节的嫩梢组织内[19]。
王蔚等[20]通过田间虫口密度来筛选抗虫品种,根据结果得出铁观音上茶小绿叶蝉的虫口密度最低,可作为茶树抗茶小绿叶蝉的抗性材料来深入研究。郑珊珊等[21]研究之后发现,联合使用蜡蚧轮枝菌和缨小蜂时可有效控制茶小绿叶蝉的种群数量,其防治效果高达 90.8%。目前,苏云金杆菌和球孢白僵菌已在茶园中广泛使用。
茶橙瘿螨,又名斯氏尖叶瘿螨,属蜱螨目瘿螨科。一年可发生20~30代,茶橙瘿螨的生长发育最适宜条件为温度20~27 ℃,相对湿度75%~90%[22]。每年的5月中旬6月下旬和810月全年有2次明显的为害高峰期,对夏茶和秋茶为害极大。姚明哲等[23]通过田间调查筛选,共鉴定出 “巡山猴”“武夷 82 号”和“金锁匙”3份高抗茶橙瘿螨的优质资源,这为今后开展茶树抗螨育种提供了良好的亲本材料。
杀螨剂目前是茶园生产中对茶橙樱螨最有效的防治手段之一,目前生产上应用效果最好的杀螨剂主要有哒螨灵和噻螨酮等[24]。洪海林等[25]研究之后发现,24%帕力特悬浮剂和15%凯恩乳油对茶橙瘿螨有着较好的防治效果。
黑刺粉虱,又名桔刺粉虱,属半翅目粉虱科,是近年来在茶园上发生普遍且危害严重的粉虱科类害虫,主要以成、若虫刺吸茶树叶片背面汁液为害,并能分泌蜜露诱发煤烟病,极度影响茶树的质量[26]。黑刺粉虱发育周期短,世代重叠现象严重,在广东茶园一年可发生5代。李品武等[27]对黑刺粉虱在4个不同茶树品种上的空间分布型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发现,黑刺粉虱在茶树上随着种群密度的升高其聚集程度增强;绝大多数的黑刺粉虱分布在茶树的中下层,在茶冠顶部分布较少。韩敏[28]对全国22个茶树上黑刺粉虱的mtDNA-COI基因序列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比较,根据结果得出,除重庆永川和四川广安黑刺粉虱的遗传距离较大外,其他20个地理种群的遗传距离都较小,且遗传相似性较高;另外,利用黑刺粉虱SCAR特异性序列对 22 个不同地理种群黑刺粉虱进行序列分析,发现不同地理种群间的黑刺粉虱遗传差异很小。唐天成等[29]研究中华通草蛉幼虫和大草蛉幼虫对黑刺粉虱若虫的捕食作用,根据结果得出,这2 种草蛉对黑刺粉虱均具备比较好的捕食作用,且捕食量均随黑刺粉虱若虫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在田间可利用这2种草蛉幼虫来防治黑刺粉虱。王瑶[30]在室内测定了16种药剂对黑刺粉虱2龄若虫的毒力,根据结果得出,溴氰虫酰胺和氯虫苯甲酰胺毒力最高,可作为田间黑刺粉虱防治首选药剂,其次是噻虫胺、毒死蜱、高效氯氟氰菊酯和螺虫乙酯,高效氯氰菊酯以及联苯菊酯对黑刺粉虱的毒力最低。韩敏[28]对黑刺粉虱进行了田间防治药剂筛选,根据结果得出,阿维菌素和噻嗪酮对黑刺粉虱的一龄若虫有很好的防治效果,阿维菌素和农地乐对黑刺粉虱成虫的防效最高。
选育、推广种植抗病虫害茶树品种是新茶园开垦或改种换植茶园病虫害防治及农药减量最重要的途径之一。茶叶是一种健康饮品,而且茶树中含有大量具有较强抑菌活性的多酚,因此,在茶树抗性品种资源选育上,抗虫性一直是一个重要指标[31]。茶树在长期栽培驯化过程中进化出3种防御机制来抵御外来有害生物的入侵,即忌避性、抗生性和耐害性,这些机制是当有害生物危害茶树后,会诱导茶树自身产生次生代谢化合物或他感化合物,从而可趋避或拒斥害虫前来取食或产卵。这对减少杀虫剂的使用、确保环境生态安全方面具备极其重大意义[32,33]。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选育推广的云抗10号、14号品种对常见茶树病虫害有较强抗性[34],汪云刚等[35]通过田间自然鉴定筛选出马鞍山大叶茶、昌选2和中叶2号对茶小绿叶蝉有较强的抗性;基诺大叶茶和丫口小茶对咖啡小爪螨虫有较强抗性;84-1-1和曼喷龙大叶茶对根结线虫有较强抗性,这为抗性品种选育提供了很好的材料。目前,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在茶树抗性品种资源收集、选育方面已做了大量的工作,如日本利用分子育种技术育成抗炭疽病品种和抗轮斑病的茶树品种,在生产中发挥了巨大作用[36]。
利用茶树-害虫-天敌三重营养链间的种间或种内的化学气味通讯原理,采用人工诱导和模拟技术进行害虫的行为调控、茶树抗性诱导来达到田间害虫防治的目的。李艳华[37]利用茶细蛾性诱剂诱捕茶细蛾,效果很好。采用黄板诱杀茶小绿叶蝉、黑刺粉虱、绿盲蝽等害虫,蓝板诱杀黄蓟马,配合使用对新型天敌友好型杀虫灯,对茶黑毒蛾、茶小绿叶蝉等害虫有较强的诱杀效果[38,39]。
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药剂,是田间防治选择化学农药的首要条件。如叶蝉类害虫可选用茚虫威、溴虫腈、菊酯类药剂来防治;蚧类害虫的防治可选用溴氰菊酯、亚胺硫磷、喹硫磷等药剂来防治;螨类害虫可选克螨特、四螨嗪、哒螨灵等药剂来防治;刺蛾类害虫选用氯氰菊酯、辛硫磷和烟碱类药剂来防治[40,41]。
目前,随着食品安全问题的日益突出和对环境保护的逐渐重视,茶园上害虫防治越来越多选用生物防治方法,常见的生物防治方法主要有:一是利用昆虫天敌和寄生蜂可以有效控制茶园害虫,茶园天敌主要有蜘蛛、瓢虫、草蛉、蝎蛉、螳螂、蠼螋、寄生蜂、捕食螨等,对茶小绿叶蝉、螨类有较好的防效;二是利用有益微生物源农药诸如白僵菌、绿僵菌、茶尺蠖NPV病毒、茶毛虫 NPV 病毒等制剂来控制茶尺蠖及茶毛虫等;三是利用一些植物源生物农药来控制害虫,如苦参碱、鱼藤酮、天然拟除虫菊素、苏云金芽孢杆菌等对茶毛虫、茶尺蠖、茶刺蛾等茶树害虫有较好的控制作用[40,42]。
茶叶害虫防治一直是茶树健康生产上的重要环节,有害生物综合防控作为农业生产的一项重要策略,在农业可持续健康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随着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变化,茶树害虫的种类、发生规律、危害程度等均有所变化,所以在今后茶树害虫综合防控研究方面,要加强对不一样的地区茶树主要害虫发生规律的调查,筛选及开发高效、低毒、低残留的环保药剂,建立茶树虫害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数据库,建立不同生态区茶树虫害发生早期的预警机制,综合利用多种防治方法等来控制害虫;通过现代分子技术方法,如植物抗虫基因的挖掘来培育更稳定、高产、抗病虫害的新品种。总之,在茶树害虫综合防控策略制定时,应从生态学的观点出发,利用环境-作物-害虫-天敌之间的内在与外在联系,坚持可持续发展方针,确保茶产业健康、稳定地可持续发展。
[1] 谭荣荣,刘明炎,龚自明,等.湖北省茶区主要病虫害的种类及发生规律[J].湖北植保,2013(6):48-52.
[5] 袁争,张家侠,孙钦玉.茶尺蠖人工饲料营养成分及饲养结果的分析[J].茶业通报,2017,39(1):28-33.
[10] 郑高云.不同茶树品种对茶尺蠖抗性机制的研究[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08.
[11] 金珊,孙晓玲,陈宗懋,等.昆虫刺探电位图谱(EPG)技术在茶树抗刺吸式口器害虫研究中的应用[J].茶叶科学,2012,32(5):393-401.
[16] 蔡有方.台湾地区茶小绿叶蝉(半翅目:叶蝉科)大量饲养与施放之潜力[D].台北:台湾大学昆虫学研究所,2014
[20] 王蔚,吴满容,张思校,等.茶小绿叶蝉在福建省茶树品种上的选择机制初探[J].河南农业科学,2016,45(4):80-84.
[21] 郑珊珊,姜荣良,田麟,等.蜡蚧轮枝菌和缨小蜂对假眼小绿叶蝉的协同控制作用[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2,34(2):282-287.
[23] 姚明哲,郭华伟,王新超,等.福建武夷山地区茶树种质的茶橙瘿螨抗性变异及高抗优质资源的发掘[J].中国农学通报,2008,24(9):127-131.
[28] 韩敏.茶树黑刺粉虱发生动态及遗传多样性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0.
[29] 唐天成,张艳,李程锦,等.中华通草蛉和大草蛉幼虫对黑刺粉虱若虫的捕食功能反应[J].应用昆虫学报,2018,55(2):217-222.
[30] 王瑶.防治茶园黑刺粉虱药剂筛选及鲜茶中残留和对七星瓢虫安全性评价[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18.
[34] 田易萍,徐丕忠,朱兴正.国家级茶树良种云抗10号在云南省的应用及推广[J].现代农业科学技术,2011(24):118-119.
[38] 吴祖幸,刘雄,邓建新.安化县茶叶常见病虫害发生特点与绿色防控对策[J].湖南农业科学,2013(22):51-53.
[40] 冉隆珣,玉香甩,陈洪云,等.云南茶树主要病虫害新况及其防治措施[J].茶叶科学技术,2013(2):23-25.
[42] 郑际雄.云南茶叶主产区茶树病虫害综合防治策略[J].中国茶叶加工,2018(3):5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