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小麦重大病虫害风险警示:赤霉病尤为严峻
发表时间:2025-03-23 02:48:51 来源:新闻中心
近年来,小麦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其生产安全受到了慢慢的变多的关注。近日,全国农技中心组织了专家会商,尤其针对2025年全国小麦重大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做了预测和分析。依据数据显示,整体病虫害风险评估显示,2025年全国小麦势必面临较高的病虫害发生风险,尤其是赤霉病,预计在长江中下游、江淮、黄淮南部等麦区将面临严重威胁。这对农民及有关政策制定者来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预警。
在小麦主要病害中,赤霉病无疑是最令人担忧的。其发生范围广,尤其在湖北江汉平原、浙江、安徽及河南南部地区等地,风险极高。赤霉病不仅会导致小麦穗部腐烂,产生霉变的谷物,更会引发粮食安全问题,影响农民的收益。此外,条锈病在汉水流域及西北麦区也有局部偏重发生的趋势,茎基腐病和纹枯病则在黄淮麦区表现出偏重现象,这些病害的发生可能造成小麦产量的持续下降,对农作物健康生长都是威胁。
茎基腐病的发生大多分布在在河南、河北等地,而纹枯病在河南、山东、安徽的部分地区出现较高发病率。各类病害的交叉感染将增大病虫害防治的复杂性,因此,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尤为重要。
与病害相伴的小麦虫害同样不可以忽视,尤其蚜虫的偏重发生情况,会直接影响小麦的生长和质量。蚜虫对农作物的汁液吸食,不仅使植物生产能力下降,还可能会导致一系列病害扩散,导致小麦生产的更大损失。除了蚜虫之外,麦蜘蛛、地下害虫等也在不一样的地区呈现出偏轻至中等的发生风险,需引起重视。
在黄淮和华北地区,蚜虫出现偏重发生的风险预示着后续潜在的问题。农民在施肥、灌溉以及用药方面应当更为谨慎,以减少虫害对小麦的影响。这些虫害的交替发生,对农作物的健康成长形成威胁。
气候变化与病虫害的关系日益紧密。国家气候中心预测,2024年冬季,主要小麦产区的气温将偏高,预示着条锈病等病虫害在整个越冬期间有所利于繁殖。此外,春季气温高于常年水平,也使得病虫害的发生期可能提前,这让小麦农民的防治工作面临更大挑战。降水量的变化同样会影响虫害的繁殖。例如,在西部麦区的降水增多,很可能会引起病害扩展的加速,而长江中下游在小麦抽穗扬花期间遇到的连阴雨天气,会为赤霉病的暴发创造条件。
面对马上就要来临的病虫害高风险,小麦种植者应加强对病虫害的监控与管理。首先,能够最终靠合理轮作、种植抗病害品种来降低风险;其次,在浇水和施肥时,需要注意苗期和抽穗期常采用少量多次的方式,增强小麦对病虫害的抗性。而在发现病虫害后,及时采用合适的农业药剂进行防治,避免病虫害扩散。此外,沟通信息、开展知识集训也是很重要的,这将提升农民的自我防治能力。
总之,2025年的小麦病虫害风险不可以小看,农民需提前准备好,以有效保障小麦的安全生产,保护国家粮食安全。通过科学的防治措施与合理的农业管理,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病虫害带来的损失。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