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新闻中心

宜丰县人民政府

发表时间:2025-01-08 18:07:54 来源:新闻中心

  近年来,宜丰县在农业发展中取得了很明显的成效,特别是粮食生产方面,实现了稳定增长。然而,随着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和农业生产环境的变化,农作物病虫害问题日渐突出,对秋粮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现将宜丰县2024年秋粮重大病虫防控情况汇报如下:

  宜丰县作为江西省的重要农业县,秋粮生产对全县的粮食安全和农业经济发展具备极其重大意义。然而,近年来秋粮作物在生长期间遭遇了多种病虫害的侵袭,如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及稻瘟病、纹枯病等,严重影响了粮食产量和质量。根据往年数据,宜丰县秋粮作物在生长期间容易遭遇多种病虫害的侵袭。其中,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和二化螟的迁入量较大,对水稻生长构成了较大威胁。稻瘟病和纹枯病也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发生态势。

  一晚中等发生,后期稻飞虱部分防治不到位的田块发生较重,个别优质稻品种南方黑条矮缩病发生重。

  二晚病虫害整体发生平稳。目前田间实况如下:二化螟:一般在0.22-0.32%,平均0.14%。稻飞虱:百丛虫量370-860只,高1185只,平均458只。纹枯病:丛率10-25%,高35%,平均20.7%。株率1.6-4.2%,高5.2%,平均2.63%。

  草地贪夜蛾中等偏轻发生,明显的前轻后重,5月29日田间查到幼虫,危害株率2%,8月12日田间危害高峰,株率9-37%,高82%。8月5日性诱见蛾,8月22日到9月20日出现盛蛾高峰。

  加强监测预警:宜丰县农业部门在各乡镇设立了5个病虫监测点,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截至目前2024年已下发病虫情报20期,印发19万份以上,病虫情报进村入户率98%以上。

  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大力推广抗病品种、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的使用,减少化学农药的用量。开展早稻田耕沤灭螟,全县2024年目前完成面积6万余亩。引导农户购买应用抗病品种,早稻浸种消毒率98%以上,送嫁药普及率100%。

  应用高效植保机械:积极引进植保无人机等高效植保机械,提高防治效率和效果。全县新建育秧中心19个,新增插秧机50多台,机插秧面积4万余亩。

  大力推进了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工作:实行植保无人机补助。全县目前保有大中型机动喷雾药械289台套,其中植保无人机138台套,自走式喷杆喷雾机4台套,病虫害专业防治组织日作业能力达33000亩以上。

  开展技术培养和训练:对农民进行病虫害防治技术培养和训练,提升农民的防控意识和技能。到目前为止开展各类植保培训4起,培训人员250多人。

  积极实施“一喷多促”等病虫害防控项目:通过上级下拨的资金,对全县10.2万亩中晚稻实施“一喷多促”等病虫害防控、增产增收项目,提高农业生产的抗风险能力,促进秋粮稳产增产。

  通过一系列防控措施的实施,宜丰县秋粮病虫害防控取得了很明显的成效。全县秋粮作物病虫害发生率明显降低,粮食产量和质量得到了有效保障。同时,农药减量控害成效显著,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

  监测预警体系尚不完善:部分区域监测点设置不足,由于植保人员不足,特别是机构改革之后,乡镇植保员被划归乡镇管理,县农业农村局植保站对乡镇农办(原农技站)的指导减弱,有时候预警信息发布不够及时准确。

  绿色防控技术推广难度大:农民对绿色防控技术的接受度不高,推广难度较大。还在于绿色植保防控技术成本比较高,特别是绿色生物农药的售价较高,防治效果有时也没有化学农药防治效果好,导致农户积极性不足,推广缓慢。

  进一步加强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增加植保人员数量,提高预警信息的准确性与及时性。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方法,建立病虫害监测预警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和快速响应。

  通过政策扶持、技术培养和训练等方式,加大对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力度。鼓励农民使用抗病品种、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等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化学农药的用量。

  加大对防控工作的资产金额的投入力度,确保防控措施得到一定效果实施。同时,积极探索多元化投入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防控工作。

  加强对农民的技术指导和培训力度,提升农民的防控意识和技能。定期组织专家深入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和服务,及时解决农民在防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宜丰县在秋粮重大病虫防控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未来应加强完善监测预警体系、加大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力度、加强资金保障和强化技术指导和培训等措施以更好地保障秋粮生产安全和农业经济发展。

kaiyun最新版本更新内容. 网站地图